<button id="nxvkr"><object id="nxvkr"></object></button><li id="nxvkr"><tr id="nxvkr"></tr></li><button id="nxvkr"><acronym id="nxvkr"></acronym></button>
  • <button id="nxvkr"><object id="nxvkr"></object></button>

    當前看點!洋殼初始俯沖以及陸殼形成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2022-12-28 10:10:10
    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22/12/28 9:53:05
    選擇字號:
    洋殼初始俯沖以及陸殼形成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早寒武世全球板塊以及西準噶爾構造位置重建圖。研究團隊 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運迎團隊聯合其他科研團隊,在洋殼初始俯沖以及陸殼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于《美國地質學會通報》和《國際地球科學雜志》。

    地球為何擁有板塊構造和大陸,是21世紀地球科學十大科學問題之一。板塊俯沖是維系地球圈層間協同演化的關鍵,其引發的地球表層與內部之間的物質循環不僅影響著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還調節著地表宜居環境;同時,大陸地殼作為陸生生命的居住地,其表面風化作用也調節著地球氣候演變。然而,科學家們對板塊構造學說的關鍵一環(即:洋殼初始俯沖機制)以及大陸地殼的形成機制(如:洋內弧基性玄武質成分如何轉變為具有陸殼特征的長英質組分)尚沒有統一的認識。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對古亞洲洋構造域準噶爾地區的寒武紀蛇綠巖以及石炭-二疊紀花崗巖進行了鋯石U-Pb-Hf-O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寒武紀蛇綠巖中的長英質巖石具有類似地幔的Hf-O同位素組成,表明其來源于初始俯沖階段的洋殼熔融和弧玄武巖漿分異。結合區域資料,研究提出早寒武世該區存在一個長達1000 km、東西向的洋內弧俯沖帶,其初始俯沖與岡瓦納大陸聚合以及勞亞大陸裂解有關,解答了西南古亞洲洋寒武世初始俯沖在全球范圍內的動力學機制。

    該研究還發現,早于320 Ma的花崗巖具有類似地幔的O同位素組成,晚于320 Ma的花崗巖展現出地殼特征的O同位素組成,表明晚期花崗巖具有再循環表殼物質的加入。結合區域資料,研究認為弧–弧碰撞引起的表生物質再循環和熔融作用促進著大洋弧地殼轉變為大陸地殼。

    本研究以早寒武世古亞洲洋為例,回答了洋殼俯沖的初始機制和大洋地殼轉變為大陸地殼的機制,為全面認識板塊構造學說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等項目聯合資助。張運迎為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員孫珍、香港大學教授孫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尹繼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超和夏小平為共同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B36304.1

    https://api.semanticscholar.org/CorpusID:246534778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E-mail給: 
        
     


    (資料圖)

    早寒武世全球板塊以及西準噶爾構造位置重建圖。研究團隊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運迎團隊聯合其他科研團隊,在洋殼初始俯沖以及陸殼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于《美國地質學會通報》和《國際地球科學雜志》。

    地球為何擁有板塊構造和大陸,是21世紀地球科學十大科學問題之一。板塊俯沖是維系地球圈層間協同演化的關鍵,其引發的地球表層與內部之間的物質循環不僅影響著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還調節著地表宜居環境;同時,大陸地殼作為陸生生命的居住地,其表面風化作用也調節著地球氣候演變。然而,科學家們對板塊構造學說的關鍵一環(即:洋殼初始俯沖機制)以及大陸地殼的形成機制(如:洋內弧基性玄武質成分如何轉變為具有陸殼特征的長英質組分)尚沒有統一的認識。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對古亞洲洋構造域準噶爾地區的寒武紀蛇綠巖以及石炭-二疊紀花崗巖進行了鋯石U-Pb-Hf-O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寒武紀蛇綠巖中的長英質巖石具有類似地幔的Hf-O同位素組成,表明其來源于初始俯沖階段的洋殼熔融和弧玄武巖漿分異。結合區域資料,研究提出早寒武世該區存在一個長達1000 km、東西向的洋內弧俯沖帶,其初始俯沖與岡瓦納大陸聚合以及勞亞大陸裂解有關,解答了西南古亞洲洋寒武世初始俯沖在全球范圍內的動力學機制。

    該研究還發現,早于320 Ma的花崗巖具有類似地幔的O同位素組成,晚于320 Ma的花崗巖展現出地殼特征的O同位素組成,表明晚期花崗巖具有再循環表殼物質的加入。結合區域資料,研究認為弧–弧碰撞引起的表生物質再循環和熔融作用促進著大洋弧地殼轉變為大陸地殼。

    本研究以早寒武世古亞洲洋為例,回答了洋殼俯沖的初始機制和大洋地殼轉變為大陸地殼的機制,為全面認識板塊構造學說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等項目聯合資助。張運迎為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員孫珍、香港大學教授孫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尹繼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超和夏小平為共同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B36304.1

    https://api.semanticscholar.org/CorpusID:246534778

    標簽: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

    關閉
    新聞速遞
    色妹子

    <button id="nxvkr"><object id="nxvkr"></object></button><li id="nxvkr"><tr id="nxvkr"></tr></li><button id="nxvkr"><acronym id="nxvkr"></acronym></button>
  • <button id="nxvkr"><object id="nxvkr"></object></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