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城市人才和曾經走出農村的“能人”帶著資金、技術抱團下鄉返鄉,投資經營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旅融合等產業,有力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但與此同時,記者調查發現,交通物流、公共服務等配套短板,融資、土地等政策瓶頸,不同程度地束縛著“新農人”的創業夢想,制約著鄉村產業快速發展的步伐。
(相關資料圖)
來了“新農人” 產業大變樣
初冬時節,重慶大足區中敖鎮加福村的上千畝柑橘林掛滿果實。這個由重慶交通大學碩士畢業生、“85后”青年劉峰鉆領銜創辦的“最憶小橘”園,匯聚農科、管理、銷售等多個領域的合伙人,累計投資1200余萬元,通過引進良種、專業管護和直播銷售等,年產值達800多萬元,迅速成為當地柑橘產業龍頭企業,并帶動150多人就業。
中敖鎮黨委書記龔文川介紹,全鎮8萬余畝耕地,僅有萬余人在家務農,過去不少土地撂荒,近兩年,在“新農人”帶動下,快速興起蠶桑、柑橘、檸檬、黑山羊、農業觀光等10多個產業項目。
記者在渝西、渝東北多地采訪了解到,城市人才下鄉和返鄉能人創業,日漸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大足區委農工委副書記王建康介紹,村產業振興長期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等難題,隨著農村基礎條件改善及“三權”改革,近幾年,農村開始吸引大量城市人才和跳出“農門”的能人,他們發揮了“紐帶”作用,把城市的資本、專業技術、現代經營理念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有效結合,激活了沉睡的資源。
“與以前的農村創業者單打獨斗、只做一樣不同,‘新農人’熱衷于抱團下鄉、打破產業邊界。他們往往是有錢的出錢、有技術的出技術、懂銷售的搞銷售,并且立足種植養殖業,接二產連三產融合發展,使產業鏈有效延伸,附加值明顯提高?!遍_州區農委主任扈月文說。
曾在外地從事商貿批發生意多年的王智勇,去年回到老家開州區,投入600多萬元,領頭創辦了一家田園農旅綜合體,發展水產養殖、水上休閑和農耕研學旅游產業?!拔覀儎摌I團隊有6個合伙人,其中有養魚專家、連鎖超市經營者、旅游從業者?!蓖踔怯抡f,營業一年來,公司銷售收入近千萬元,提供了30多個固定工作崗位,帶動周邊近百農戶的農產品銷售。
為了讓下鄉、返鄉創業人才留得住、扎下根,重慶各地近年來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榮昌區為下鄉人才搭建產業培育平臺,先后組建蔬菜、中藥材、禽蛋、電子商務等多個農村產業聯盟,并提供擔保、貼息等融資支持;大足區實施“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計劃”,對鄉村創業者牽頭的產業項目給予補助,提供技術支撐、技能和營銷培訓等綜合服務。
基礎配套有短板要素融通存障礙
盡管下鄉、返鄉創業漸成潮流,一些產業項目發展勢頭良好,但記者調查發現,制約“新農人”創新創業、影響農村產業壯大的瓶頸因素仍然不少。
交通、水利等硬件“短板”較為突出。不少鄉鎮干部和創業者反映,經過脫貧攻堅推動,農村出行道路基本完備,但滿足大批量貨運和規?;r業生產的產業路還有不足。榮昌區河包鎮近幾年招引返鄉、下鄉人才,打造出年產值10億元的粉條加工園。今年打算從成都、柳州引進品牌廠家,但有的項目就卡在交通問題上?!版偞骞凡粔驅?,不能跑載重卡車,企業貨運成本要增加不少?!焙影傸h委書記李輝雄說。大足區玉龍鎮玉龍村返鄉創業帶頭人王弟剛,去年聯合村集體流轉3000多畝土地種植中藥材,卻遭遇基礎設施難題,“地里沒有機耕道,進村公路太窄要拓寬,缺灌溉設施,需要新建蓄水池?!?/p>
資金融通方面也存在一定障礙。一些“新農人”表示,農業產業化項目一次性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但目前農地、農用裝備和設施等很難用于融資,投資壓力較大。王智勇介紹說,“我們有魚塘、水上游樂設施,現金流也不錯,但這些都融不了資,下一步準備發展水產加工預制菜,還得想辦法找朋友籌資?!?/p>
“新農人”創造活力有待釋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受訪基層干部和專家認為,下鄉、返鄉創業者已經成為西部農村產業振興的“最活躍因素”,各地應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通過完善硬、軟配套,創新要素融通機制,充分釋放 “新農人”的創造力能量。
鄉村振興必須基建先行,扈月文、李輝雄等表示,當前農業發展已進入規?;?、產業化新階段,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應向支撐產業發展轉變,建議進一步整合政策性投入和社會資本,加快打通農村產業物流“最后一公里”,繼續提升農田、水利建設水平,為下鄉、返鄉創業者提供類似城市產業項目“七通一平”的基礎條件。
完善公共服務等“軟環境”也較為迫切。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李敬認為,下鄉、返鄉創業者通常對農村、農業飽含熱愛,但也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政府應為各類“新農人”在用地住房、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更多扶持,同時提升鄉村和縣城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
進一步創新資金融通機制,完善土地政策,對穩定發展預期至為重要。王建康等人建議,在繼續加大財政補貼、信貸支持,完善農業保險的同時,可探索搭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化參與的鄉村振興投融資平臺,重點投向農業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等方面。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