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2月28日,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與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聯合發起的《亞太城市產業可持續性指數(2022)》發布。報告從產業發展所需的要素投入、資源和環境壓力、產業發展狀態、生態與社會影響、政府與政策響應五大維度進行考察,全面反映了亞太城市產業可持續性水平。
報告以城市為單位構建產業可持續性評估基本框架,以驅動力、承載力、狀態、影響和響應為5個一級指標,下設12個二級指標和25個三級指標,系統性地評估來自亞太地區35個城市從2017到2020年連續四年的產業可持續性。報告還提出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新的類型學,將亞太經濟體劃分為主要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和島嶼經濟體三類,指出不同經濟體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位置及其產業鏈和發展模式各不相同,為理解亞太地區產業發展模式提供新的視角。
報告發現,主要經濟體城市產業可持續性綜合表現較佳,在驅動力、影響和狀態均具有明顯優勢,太平洋西岸的城市尤為突出,但是普遍面臨著環境承載力不足的問題;新興經濟體城市近年來產業發展驅動力和狀態不斷提升,影響和優化不斷提升,但是也面臨著環境承載力下降和疫情沖擊的挑戰;島嶼經濟體城市內部發展差異較大,同時由于其環境開發程度較低,可考慮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環境優勢,進一步探索具有地區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報告指出,城市的產業可持續性是指該城市的產業發展與其自然-經濟-社會條件相適應的能力,直接影響該城市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應加快集約節約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驅動力,通過科學的產業規劃布局、人才科技等資源要素供給、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對外交流、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開展行動以提升城市的產業可持續性。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網)